鱼缸的大小直接影响水体的稳定性。大的鱼缸容水量大,水质波动较小,养鱼的成功率更高。很多初学者会选择小鱼缸来尝试,然而这种“试水”行为往往会面临水质和温度不稳定的问题,甚至老手也不敢轻易保证能养好。长期维持良好的水质和环境,难度非常大。
想要养好鱼,过滤系统是必不可少的。过滤主要用于清理鱼粪,因为鱼粪一旦堆积过多,会导致水质恶化,甚至导致鱼死亡。大部分小型一体式鱼缸只具备物理过滤,能够清除肉眼可见的鱼粪,但对于溶解在水中的鱼粪无法处理。要长期稳定地养鱼,物理过滤和生化过滤必须同时使用。高效的过滤系统能大大减少养鱼的难度。
如果鱼缸的过滤系统不好,水质浑浊或鱼粪过多,很多人会选择通过频繁换水来改善。然而,换水不当反而可能成为导致鱼死亡的主要原因。鱼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,尤其是温差的变化。每次换水都会引发鱼的适应不良,从而增加它们生病的风险。稳定水质并减少换水的频率,能够有效规避这些风险。
鱼缸中养鱼的数量越少,管理和养护就越简单。鱼的数量少,产生的鱼粪也少,水质和过滤系统的压力就小,鱼的活动空间也更大。因此,新手在养鱼时不应贪多,尽量控制鱼的数量。通常情况下,鱼的数量会在一定密度后趋于稳定。密度越高,过滤和增氧等设备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。
鱼缸中的鱼种越多,养护难度就越大。通常情况下,单独饲养一种鱼类比较容易管理。混养要求了解不同种类鱼的习性,因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。例如,大型鱼可能会吃掉小型鱼,而某些鱼种则会攻击其他鱼的鱼鳍或抢食。了解每种鱼的行为特征并避免相互冲突,才能确保混养环境的和谐。
对于热带鱼而言,冬季加温几乎是必须的。然而,如果饲养的是适应广泛温度的鱼类,如金鱼或锦鲤,是否加温就要考虑得更细致。加温可以提高鱼的活性,促进其生长,虽然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死掉,但长期加温会让它们逐渐失去抗寒能力。相反,如果不加温,低温会导致鱼活性降低,身体较弱的鱼可能会死亡,但存活下来的鱼会变得更加坚韧。
鱼缸中使用药物时必须格外小心,因为错误的用药可能会导致整个鱼缸的生态系统崩溃。如果发现鱼生病,最好的做法是将其隔离,单独治疗。通常,除了一些较为常见且容易治疗的疾病(如白点病),其他鱼病治疗难度较大。如果没有足够经验,乱用药物往往会加剧病情,甚至导致鱼死亡。
不同种类的鱼在养护上有着显著差异。有些鱼品种非常耐养,比如掠食性鱼类,它们通常活泼、游速快,适应力强,反而更容易饲养。而一些体型较大的鱼也相对较为皮实。而那些游速较慢、鱼鳍长且飘逸的鱼种则较为娇贵,需要更多的关注。通常,本地的原生鱼和适应广泛温度的鱼类,像金鱼和锦鲤,更适合新手入门。初学者可以先选择这些更容易养活的鱼类,积累经验再尝试其他品种。